法学院“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情况 |
序号 |
教师姓名 |
课程名称 |
主要做法 |
1 |
王金堂 |
侵权责任法 |
利用课前三分钟,结合侵权责任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 |
2 |
李鑫 |
法理学 |
利用授课结束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念”有关知识介绍。 |
3 |
赵玉增 |
经典法律案例评析 |
在案例教学中渗透“法治、自由、诚信、友善”等理念,适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4 |
张福德 |
刑法总论 |
以“法治中国”理念统领和贯穿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理解。 |
5 |
綦磊 |
民法总论 |
在授课中,着重宣讲《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 |
6 |
张亮 |
宪法学 |
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事例讲述依宪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互动交流。 |
7 |
曲天明 |
国际经济法 |
将教材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的内容做成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和交流。 |
8 |
陈英 |
著作权法 |
利用课前三分钟,结合课程知识点,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关内容。 |
9 |
仲崇玉 |
民法学 |
在授课中,着重阐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及其制度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 |
10 |
于晋 |
中国法制史 |
在授课中,通过传统中华法系与现代法制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优越性,强化制度自信。 |
11 |
周丽 |
经济法 |
每次课探讨一个与经济问题及政策法规有密切联系的思政名词,由学生参与互动。 |
12 |
陈建云 |
婚姻家庭继承法 |
利用课前三到五分钟,安排部分学生从法律和道德角度介绍婚姻或继承方面的现实问题,由教师进行点评。 |
13 |
宋敏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
在授课中,穿插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最新的法律法规、大政方针等。 |
14 |
李博 |
外国法制史 |
利用课前三分钟,讲述国外法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实践的借鉴意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
15 |
韩亚东 |
证据调查学 |
在授课中,着重分析证据调查过程中如何做到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培养学生依法行政意识。 |
16 |
卢海波 |
刑事诉讼法 |
结合讲授的专业知识,对当下发生的典型案例和热点事件进行正确解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7 |
秦楠 |
环境法 |
突出“美丽中国”主题,将课程内容与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节能环保等意识。 |
18 |
于冠魁 |
经济法学 |
在授课中,结合有关知识点,着重介绍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 |
19 |
辛帅 |
WTO规则 |
指导学生搜集“一带一路”相关的贸易政策与实践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评。 |
20 |
黄明明 |
法律英语 |
利用课前三分钟,指导学生学习和分析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的系列讲话(英文),对其中与法治相关的议题进行阐释。 |
21 |
田源 |
知识产权法 |
结合课程内容,重点介绍党和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法律保障中涉及的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和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法院等内容,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
22 |
徐从德 |
社会工作导论 |
采取“课前研讨、课中渗透”等形式,结合党和国家在社会服务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 |
23 |
王卫国 |
政治学概论 |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为基准,统领课程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方法,突出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 |
24 |
陈为智 |
社会学概论 |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资本论》等原著,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学思想,并在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
25 |
金英爱 |
社会心理学 |
通过专业测试、分层教学、按需参与的方式,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增进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和谐。 |
26 |
李亚妮 |
个案社会工作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个案工作者的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强化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27 |
刘琰 |
社会政策概论 |
通过开展政策理念和社会政策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特点和优越性,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
28 |
王琪 |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
结合课程特点,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有关经典书目,在课前五分钟进行心得体会交流互动,由教师进行点评。 |
29 |
杭帆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艺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思想道德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